出生日期 : 1966 年 05 月 10 日 (民國 55 年) 訪談時間 : 2021 年 12 月 12 日 (民國 110 年) 訪談地點 : 屏東縣新園國民中學(受訪者任職學校)
轟轟隆隆,無數機器的聲音交織,這裡是位於的一家工廠,也是一名平凡少年的出生地。出生在碾米工廠的家璋,家境雖然並不富裕,也算不上是貧窮,但個性開朗外向的他,對此感到十分滿足,即便從小就畫畫有著極大的興趣,也不曾欲求過什麼,對他來說,他不並覺得他與其他同齡小孩有什麼不同,都是每天平凡的上學、回家、嬉鬧,無憂無慮的生活著而已。就在同樣平凡的日常中,唯有那天顯得些許特別,那時候,印刷術尚未被廣泛地運用,廣告、電影的海報都還是純手工繪製的,暑假正好在附近看電影的他,意外的在電影院後方的小間看到畫匠正在繪製電影的招牌,而原本就對美術抱有興趣的他,就這樣看得十分入迷,在這之後,他也經常到那邊觀摩、幫忙,並慢慢的愛上了繪畫。
時常會聽家璋說起,當初會決定想要繼續朝美術系發展,甚至成為美術老師,都是因為國中一位老師的緣故。當時由於還是能力分班,成績平凡但又不算太差的他於是被分配到了學校的資優班,然而好班該考出好成績的刻板印象,給不擅讀書的他帶來了莫大的壓力,正當失去信心、一蹶不振的時候,有一次美術課,老師將他的圖畫放在了黑板上,並且告訴他:「你是一隻擁有美術細胞的烏龜,不必去跟兔子比賽賽跑,也不必跟老鷹比賽飛翔,你大可以以擅長游泳自豪」,聽到這番話後的他才終於釋懷,意識到不必去跟別人比較,只要照著自己的步調前行就好,也正是如此,他才再次重新拾起了信心,一股腦的游向那片名為藝術的深海。
由於當時仍時是極度看中成績的社會,即便有著優異的美術才能,卻在面試大學的時候屢次失敗,再次陷入絕望的家璋,也剛好收到了要服兵役的通知,就這樣抱著懊悔的心情去當了幾年兵,當時的他,即使心中有著滿滿的不甘與堅持,但卻也無可奈何,只能順應著社會的風氣被逐漸掩沒。當兵的這兩年間,家璋依舊沒有停下過畫筆,對他來說,畫畫早已是一種生活,是一種享受,即便無法考上大學,即便無法被認同,他卻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更是在服完兵役後就立即去上補習班,並報考了許多大學,最終才得以錄取了國立藝專的雕塑系,不過相較於他熱愛的繪畫,當時的他甚至不知道何謂雕塑,對著完全陌生的領域,也就僅僅是抱著強烈的熱忱不斷學習,雖然過程中遇到許多挫折,但對於經歷過無數重考的他,那些阻礙早已仿佛像是路邊的小石頭,也因如此,他才得以在第一次參加比賽時,就在全國藝術雕塑展中奪得佳績,之後更是陸續地參加了高雄市美展及全國青年雕塑展等比賽,留下了第一名與許多耀眼的成績,讓他所謂的平凡漸漸開始產生了改變。
不斷在美術領域比賽大展身手的這段期間,也讓徹底蛻變後的家璋,有了十足的信心,想要再更廣泛、仔細的去欣賞這個世界,因而選擇去英國留學深造。然而人生總是難以預測,就在剛在英國生活半年左右的時候,他突然接到了來自父母的電話,提到家中因為土地作保而產生法律糾紛,需要他回國幫忙,聽到此事的他,原本並不是很感興趣,但由於擔心父母,在家人與興趣之間,他最終也還是決定暫時放下這份夢想,選擇回國一趟。意想不到的是,原本以為能夠盡快解決的官司,一拖就經過了 9 年,隨著時間過去,少年早已不是當年的那位少年,想法早已有了諸多改變,原本不斷探求的目標,也逐漸地成為了空想。回到故鄉的他,為了能夠就近照顧家人,就在附近兼職了幾份教學的工作,不過也多虧如此,讓他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就這樣毅然決然的成為了老師,直至現在,他仍每天在學校教書,那股熱忱仍舊存在,對他來說,夢想並沒有消失,只是轉變成了另一種形式寄託於教育之中。
「人生有兩個慾求,得不到的,會特別不甘,捨不得的,會特別想念」,從以前到現在,他總是時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無法強求的,每當有學生聽聞了他曾經的光輝,向他問起時會不會後悔時,他也總是以這短短的一句話回答,認為錯過的機會再怎麼回想也是無緣,我想也許對他來說,當時那麼一小點的後悔,能夠換來現在的幸福,那已經是再幸運不過的事了。
游於藝,指的也就是在藝術間悠然自得的游著。現在的他依舊每天致力於
教學中,對他來說,指導學生的那段時光,就仿佛回到了當初他學習畫畫的那 個影院,看著小孩子們一步步的成長,也像是填補了他心中的一塊缺憾。最近 ,偶爾休閒的時候,他也會開始拿起小物品雕塑,重拾起畫板畫圖,宛如與世 隔絕一般,在只屬於自己的世界中無憂無慮的漫遊。
也許孤僻的才能並不受社會重視,但對某些人來說,那卻是一片桃花源。繼上次採訪了爺爺之後,這次我選擇採訪了一個我國中時期的恩師,特別的是,他並不是我的班導,也不是什麼主科的老師,而是一個一週只有一節課的美術老師。我並不像老師是什麼美術專長,甚至連興趣也沾不上邊,但值得一提的是,我在這位老師上學習到的人生態度與道理卻改變了我整整三年的國中生活,這也是我最後決定要採訪他的原因之一。老師年輕的奮鬥史,帶給了當時懵懵懂懂的我許多的自信,也成為了我的一份勇氣與力量。文章末段提到,每當回憶起他的英姿,總會有學生向前詢問,而我也是其中一個,當時總是抱著既疑惑又惋惜的心情,就這樣不停地追問,然而不管問幾次,老師也總是一臉毫不在乎的表情,讓當時的我十分疑惑,為什麼經歷過這樣的不幸卻仍然能沒抱有後悔,不過現在想起來,也許正是因為理解並且曾渡過那段時光的他,才有辦法得出這種結論,不再停下腳步回頭釋懷,而是向前繼續邁出步伐,讓未來不再有機會留下後悔。
第一張圖為受訪者提供,拍攝於台南公園。 第二張圖為受訪者提供,是在得獎時所拍攝的。 第三張圖為採訪時在採訪地點所拍攝。(拍攝日期為 12 月 12 日)